跳到主要內容區

我譜東華

《東華頌》譜曲回憶

校歌作曲者:崔光宙教授(時任教育研究所所長)

我從小未曾正式學過音樂,更不用說學作曲。家中也沒人學樂器,唯一的音樂經驗就是有一台「五燈收音機」(五支真空管),內附Philips的四速轉盤(16rpm、33 1/3rpm、45rpm、78rpm)。還記得唸小學時為了接觸音樂,捨不得吃中飯,將吃中餐僅有的零用錢拿去買LP翻版唱片。在接觸音樂時,突然發現自己擁有異於常人的音樂記憶力。

高中唸新竹中學,當時的音樂老師是蘇森墉,他不但教我們欣賞音樂,更要求我們繳交練習作曲的作業,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嚐試創作旋律。而國文老師趙紫陽先生幼時是唸私立塾出身,他教到詩經、唐詩和宋詞的課文時,都是用吟唱的,好像每一篇詩本來就是一首旋律美麗的歌曲,啟發了我對「詞曲關係」的研究。

我對「美學」特別有興趣是在大學的時候,尤其是阿多諾、蘇珊朗格……這些思想家,是以音樂為基礎來建立美學理論。在攻讀碩士時,投音樂稿件給張繼高先生所創辨的「音樂與音響」雜誌,後來福茂唱片創立「音樂月刊」,我成為該雜誌的主要作者,不但大量介紹音樂美學和古典音樂名曲,並舉辦系列的名曲版本比較座談和音樂演講,擔任唱片和現場音樂會的樂評長達廿餘年。在攻讀博士學位時,開始研究儒家的「禮樂」觀念,並且以它仍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。畢業後,還曾到實踐大學服裝科教美學,當時還提供服裝表演的配樂。

從師大借調至東華大學創辦教育研究所的第三年,當時的創校校長牟校長曾拿一首詞曲樂譜來問我的意見,說是某人毛遂自薦的作品,展卷讀譜,覺得不足以表徵東華。大學部第一屆學生畢業前,曾要求學校催生校歌,牟校長告知已邀請中文系顏崑陽教授作詞,要我幫忙請人作曲。後來牟校長將顏教授完成的歌詞交給我,並約定隔天召開一個「校歌作曲諮詢會議」,要我邀請二、三位可能幫忙的作曲家提出報告。當天傍晚我撐著感冒的病體,打電話給一些作曲家朋友,有人正忙著教學一口回絕,有人說:「連你們學校是什麼樣都不知道,怎麼寫?」更有人說:「你一天到晚在評論別人的音樂,為什麼不自己嘗試看?」當天晚上在昏昏沈沈之間,我望著精彩的歌詞,腦中不斷湧出旋律。

校歌的樂曲採C大調(莊嚴和平的調性)、4/4拍子,音域由Do到高八度的Mi,這些設計均以國歌為基準,如果國歌唱得出來,校歌就唱得出來。但校歌和國歌最大不同在於國歌歌詞全部四個字一句,所以在節奏上比較少變化,以利全民演唱。校歌歌詞是則短由四字一句,長到十字一句,為了適應歌詞的長短變化,曲中使用許多的附點音符,使歌詞和樂句可以完全配合,樂曲節奏的變化也更有趣味。

在主題旋律的設計方面,全曲根據歌詞,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:

第一部分是「校訓內涵」,也就是以文學化的方式表達校訓—自由、民主、創造、卓越的精神,但仍要用較規則的方式對仗。

第二部分是以大氣魄的方式展現「東華精神」,所以要用較戲劇性的方式展開,第一個「看吧!」就用了一個八度的跳躍,接著音符不斷上行,以表現出大氣魄、大格局的氣勢。

第三部分是「生命參與」,結尾希望有依依不捨之感,故種籽的「籽」兩拍再加上延長記號,青春的「春」則佔完整的兩拍。

第二天早上,我把一個晚上的靈感寫成簡譜,很戲劇化的帶到校歌作曲諮詢會議中發表,東華校歌就在短短一夕之間,神奇的誕生了。

瀏覽數: